党政基础设施

一、总体目标

以提升党政机关的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为核心,通过构建先进的 AI 基础设施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,实现政务服务的高效化、精准化和智能化,助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 

二、基础设施建设

(一)算力基础设施

1. 智能算力中心建设

    项目规划与选址: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、产业需求和地理环境等因素,合理规划省级重大 AI 智算算力中心的选址。例如,云南武定产业园区的 10 亿级 AI 智算算力中心项目,充分考虑了当地能源供应充足、气候适宜等优势,以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设备运行效率。

    硬件设备选型与采购:根据算力需求,选择高性能的服务器、加速卡等硬件设备。与国内外知名硬件厂商合作,确保设备的先进性、可靠性和兼容性。同时,考虑设备的扩展性,以应对未来算力需求的增长。

    数据中心建设与运维:建设高标准的数据中心,包括机房基础设施(供电、制冷、消防等系统)、网络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。建立专业的运维团队,制定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,确保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。采用智能化运维工具,实时监控设备状态,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。

2. 液冷解决方案

    液冷技术研发与应用: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,开展液冷技术研发,提高液冷系统的冷却效率和可靠性。在数据中心建设中,优先采用液冷技术,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。例如,采用浸没式液冷技术,将服务器浸泡在特殊的冷却液中,实现高效的散热。

    液冷系统设计与优化:根据数据中心的布局和设备配置,设计合理的液冷系统。优化冷却液的循环路径和流量分配,确保各设备的散热效果均衡。同时,考虑液冷系统的安全性,防止冷却液泄漏对设备造成损害。

    液冷系统运维与管理:建立液冷系统的运维团队,定期对液冷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。监测冷却液的温度、压力等参数,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。制定液冷系统的应急预案,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措施,保障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。

 

(二)大数据基础设施

1. 公共数据资源库建设

    数据采集与整合: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、数据开放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,广泛采集政府治理、公共服务、产业发展、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数据。通过数据清洗、转换和加载等技术手段,将分散的数据整合到统一的数据仓库中,形成结构化的数据资源库。

    数据存储与管理: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,确保数据资源库的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。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,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。同时,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机制,定期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优化,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
    数据共享与应用:制定数据共享政策和规范,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、方式和权限。通过数据共享平台,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。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业基于数据资源库开展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创新,为政府决策、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持。

2. 数据安全与管理

    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设: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,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,防止数据泄露。建立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机制,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,授予相应的数据访问权限。同时,采用数据防篡改技术,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。

    数据安全管理与审计: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明确数据安全管理的责任和流程。定期对数据安全进行审计,检查数据访问和使用情况,及时发现和处理数据安全问题。同时,加强对数据管理人员的培训,提升其数据安全意识和处理能力。

    数据安全应急响应:制定数据安全应急预案,明确在数据泄露、篡改等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。建立应急响应团队,定期开展应急演练,提高应对数据安全事件的能力。在安全事件发生后,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置,降低数据安全事件的影响。

 

三、应用场景建设

(一)政务服务

1. AI 智能体应用

    智能体功能开发与优化:在政务平台上线 AI 智能体,如南方 AI 智能体“AI 企业政策助手”及“权威政策 AI 助手”,实现政策咨询、办事服务、智能办公、公文写作等功能。根据用户反馈和使用情况,不断优化智能体的功能和性能,提高智能体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。

    智能体推广与应用:通过宣传推广和培训活动,提高政府部门和企业对 AI 智能体的认知度和使用率。鼓励政府部门将 AI 智能体应用于日常办公和政务服务中,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。同时,收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,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。

    智能体安全保障:建立 AI 智能体的安全保障机制,确保智能体在运行过程中不会泄露用户数据和隐私。采用数据加密、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,保障智能体的数据安全。同时,加强对智能体的监管和审计,防止智能体被恶意利用。

2. 智能办公公共服务平台

    AI 服务组件开发与集成:利用 AI 服务组件为部门应用提供人脸识别、文字识别、图像识别、视频识别、语音识别、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基础能力。根据部门应用的需求,开发和集成相应的 AI 服务组件,实现智能办公功能。

    平台功能优化与升级:根据用户反馈和使用情况,不断优化智能办公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和性能。提高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系统故障和数据丢失等问题。同时,根据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,及时对平台进行升级和扩展,增加新的功能和服务。

    平台安全保障与管理:建立智能办公公共服务平台的安全保障机制,确保平台的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。采用数据加密、访问控制、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,保障平台的安全性。同时,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和审计,防止平台被恶意攻击和利用。

 

(二)基层治理

1. AI 工具应用培训

    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:面向基层干部职工开展 AI 大模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专题培训,帮助干部掌握 AI 工具应用技能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。设计针对性的培训课程,包括 AI 基础知识、工具使用方法、实际案例分析等内容。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开展培训活动,提高培训效果。

    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: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,通过考试、实践操作等方式,评估基层干部职工对 AI 工具应用的掌握程度。根据评估结果,及时调整和优化培训课程和内容,提高培训质量。同时,收集基层干部职工在使用 AI 工具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,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。

    培训资源建设与共享:建立 AI 工具应用培训资源库,包括培训教材、视频教程、案例分析等资源。将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,方便基层干部职工随时学习和使用。同时,鼓励基层干部职工将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案例进行分享,丰富培训资源库的内容。

2. 智能体开发与应用

    智能体开发平台建设:基于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自有数据和业务流程快速开发垂直化本地知识库,建设自主可控的“AI 智能体”。搭建智能体开发平台,提供数据采集、标注、训练、部署等一站式服务,降低智能体开发的门槛和成本。

    智能体应用推广与优化: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将 AI 智能体应用于基层治理中,实现智能整理数据、生成图文等功能。通过宣传推广和示范应用,提高智能体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率和影响力。同时,根据用户反馈和使用情况,不断优化智能体的功能和性能,提高智能体的实用性和可靠性。

    智能体安全保障与管理:建立 AI 智能体的安全保障机制,确保智能体在运行过程中不会泄露用户数据和隐私。采用数据加密、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,保障智能体的数据安全。同时,加强对智能体的监管和审计,防止智能体被恶意利用。

 

(三)决策支持

1. 可视化党建大数据平台

    数据采集与整合:从海量党务大数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,包括纪检监察、活动管理、党员管理等数据。通过数据采集、清洗、转换等技术手段,将分散的数据整合到统一的数据仓库中,形成结构化的数据资源库。

    可视化平台设计与开发:根据党务数据的特点和决策需求,设计可视化党建大数据平台。采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,如地理信息系统(GIS)、图表可视化等,将党务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。同时,提供数据查询、筛选、分析等功能,方便用户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。

    平台功能优化与升级:根据用户反馈和使用情况,不断优化可视化党建大数据平台的功能和性能。提高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系统故障和数据丢失等问题。同时,根据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,及时对平台进行升级和扩展,增加新的功能和服务。

2. 智慧纪检监察平台

    数据收集与整理:收集整理线索并形成关联数据,为案件查办奠基。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,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,为纪检监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。

    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:利用人工智能技术,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,提供参考意见。例如,通过机器学习算法,对案件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,为纪检监察人员提供决策支持。

    电子档案管理:形成电子档案,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案件数据、处分数据等,为党组织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,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,方便用户查询和使用。

 

四、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

(一)人才培养

1. 人工智能专题培训

    培训课程设计:针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,围绕人工智能概述、常见 AI 工具的使用等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培训。设计系统的培训课程,包括理论讲解、实际操作、案例分析等内容,确保培训的全面性和实用性。

    培训方式选择: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。线上培训通过视频教程、在线课程等形式,方便干部随时随地学习;线下培训通过集中授课、实践操作等形式,提高培训的互动性和实效性。

    培训效果评估: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,通过考试、实践操作等方式,评估干部对人工智能知识的掌握程度。根据评估结果,及时调整和优化培训课程和内容,提高培训质量。

2. 技术培训与自主学习

    技术培训计划制定:党组织应定期组织技术培训,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,明确培训目标、内容、时间安排等。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进行授课,确保培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。

    自主学习资源提供:鼓励党务人员进行自主学习,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,如专业书籍、学术论文、在线课程等。建立学习交流平台,方便党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,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。

    学习成果应用与考核:鼓励党务人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,通过项目实践、技术创新等方式,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。同时,建立学习成果考核机制,将学习成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,激励干部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。

 

(二)技术合作

1. 引入第三方技术服务商

    技术服务商选择:与专业的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合作,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的服务商,确保技术合作的质量和效果。通过公开招标、竞争性谈判等方式,选择合适的技术服务商。

    合作项目实施与管理:明确合作项目的目标、范围、进度安排等,制定详细的合作方案。建立项目管理团队,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,确保项目按时、按质完成。定期召开项目进度会议,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。

    合作成果评估与应用:建立合作成果评估机制,对合作项目的技术成果进行评估和验收。根据评估结果,及时总结经验教训,优化合作模式。将合作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,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。

2.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

    合作项目开展:共同研发符合党建工作需求的 AI 技术,开展合作项目。例如,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 AI 技术在党建领域的应用研究,开发智能党建系统、党员教育平台等应用。

    人才培养与交流:建立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,通过联合培养、实习实践、学术交流等方式,培养高素质的 AI 人才。邀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为党务人员授课,提高党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。

    合作成果推广与应用:将合作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,提高 AI 技术在党建领域的应用水平。通过举办技术研讨会、成果展示会等形式,向其他党组织和单位推广合作成果,促进技术交流和合作。

 

五、安全保障

1. 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设

    加密技术应用: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,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,防止数据泄露。例如,采用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相结合的方式,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。

    访问控制机制建立: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,授予相应的数据访问权限。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(RBAC)机制,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数据。同时,建立访问控制日志,记录用户的访问行为,便于事后审计和追溯。

    数据防篡改技术应用:采用数据防篡改技术,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。例如,采用数字签名、哈希算法等技术,对数据进行签名和校验,防止数据被篡改。

2. 数据安全管理与审计

    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建立: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明确数据安全管理的责任和流程。制定数据安全策略、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、数据访问控制制度等,确保数据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。

    数据安全审计实施:定期对数据安全进行审计,检查数据访问和使用情况,及时发现和处理数据安全问题。采用数据安全审计工具,对数据访问日志进行分析和审计,发现异常访问行为及时报警和处理。

    数据管理人员培训:加强对数据管理人员的培训,提升其数据安全意识和处理能力。定期组织数据安全培训,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,讲解数据安全法律法规、技术手段、管理方法等内容,提高数据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。

3. 数据安全应急响应

    应急预案制定:制定数据安全应急预案,明确在数据泄露、篡改等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。预案应包括事件报告、应急处置、恢复重建、调查处理等环节,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,降低事件的影响。

    应急响应团队组建:建立应急响应团队,团队成员应包括技术专家、安全管理人员、法务人员等,具备丰富的应急响应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。定期组织应急演练,提高应急响应团队的实战能力。

    应急处置与恢复:在数据安全事件发生后,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置。例如,切断数据访问权限、恢复数据备份、修复系统漏洞等。同时,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,总结经验教训,优化数据安全防护体系。


通过以上方案,可以为党政机关构建一个先进、高效、安全的AI基础架构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,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。